每一個小孩子都曾經對恐龍著迷,我也不例外,尤其是當《侏儸紀公園》把恐龍公園這個構想落實到大營幕的時後,心中的激動不言而喻。
小時候的各種恐龍圖鑑,或者是介紹恐龍的書本裡面,那些恐龍的圖,往往都是垂著尾巴,高高抬著胸膛,就像日本怪獸電影《哥吉拉》裡面的模樣,感覺很有王者氣勢。那時候,由於考古學家把恐龍歸納為爬蟲類的一支,大家對恐龍的印象,都是依照這樣的形象,把恐龍想像成巨大、笨重的冷血動物,牠們渾身披著鱗片,而牠們走起路來也勢必同樣緩慢,打起架來更像是兩隻趴趴熊的摔角擂台一樣遲緩。
不過,到了國中時代,由於新的恐龍化石出土,使得生物學家們可以更進一步地研究恐龍的各種細節,而這段期間,也開始有人提出『恐龍是溫血動物』的說法,將恐龍形容為溫血、行動迅速的動物。這個說法一推出便廣受好評,而各種恐龍的復原圖裡面,恐龍的形象也有了很大的轉變,以暴龍為例,早期我們看到的姿態是尾巴下垂的模樣,到了近代,它的尾巴不再是笨重拖地的模樣。
而1992年上映的《侏儸紀公園》,更是採用這個理論拍攝電影的先驅,電影院裡面,懷抱著舊觀念的觀眾(往往是帶小孩去看的父母)突然發現,原來恐龍也可以這麼活潑,這麼快速,這麼地駭人,也這麼地殘忍,一時之間,重新燃起的恐龍熱橫掃全球,也使得大家對恐龍的既定形象,從日本版的《哥吉拉》,轉變成了美國版的《酷斯拉》。
在這之後,中國大陸陸續出土了許多種恐龍的化石,令人訝異的是,這些恐龍的化石上都具備了『羽毛』或者是類似羽毛的結構,經過十多年的研究之後,學者們現在普遍的相信,許多小型的獸足類恐龍(像是《侏儸紀公園》裡面的迅猛龍)身上是帶著羽毛的,甚至,就連龐大的暴龍,在生命中的某些時刻,身上也可能長滿了小雞一般的絨羽。
而這項研究成果,後來更成為了支持『恐龍是鳥類祖先』這一學說的重要支持根據。換而言之,或許恐龍並沒有絕滅,而是以我們熟悉的姿態就生活在我們的週遭。
這十多年間,世人對恐龍的印象全然改觀,而這全拜新化石的出土,以及學者們的努力鑽研。時至今日,仍然有許多新的化石出土,相信十年以後的恐龍形象,也能呈現更多更有趣的新風貌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