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6日 星期四

〔科普〕破碎影像 完整意涵

  希區考克是一位善於拍攝緊張懸疑片的電影大師,不管是在黑白片時代的《驚魂計》或是在彩色影片的《西北偏北》,緊要關頭時鏡頭的快速剪接,總讓觀影者在凌亂的影像中獲得緊張的刺激感和可預知事件全貌的線索。

  這種快速剪接的手法在電影術語中稱為「蒙太奇」。指的是將各個獨立的影像巧妙的連接起來,使觀眾感覺為是一個完整有意識的影片,如在《驚魂計》一片中,女主角在旅館浴室被殺害的過程,被拆解為防水塑膠布後的人影、刀刺殺的動作、女主角尖叫的特寫表情、血水流向出水口的特寫等等。上述的影像一經串聯,觀影者便可得知女主角遭受某人以刀刺殺,雖然中間並無出現任何直接描寫刀刺向女主角的鏡頭。

  這些串聯起來而感到意識的過程,並不是單由觀者在眼睛看到時便已完成,從看到以至於感覺到、意識到之間,實有一段漫長的旅途。

  影片透過攝影機器的拍攝才得以紀錄,觀影者在觀看影片時則必需先由眼睛這個受器來接收影片中的一切。

  若將眼睛的構件和相機中的構件類比,則可將眼皮視為鏡頭蓋,它們的作用同為保護主機具;鞏膜則像是機身,也就是俗稱的眼白,主要有著支撐眼珠的功能;角膜就像是護鏡,它可以保護眼珠避免外界的傷害;水晶體的對焦功能就是相機的鏡頭,可以拉遠拉近;虹膜中央有個會自動收縮/擴張的瞳孔,瞳孔接著控制進入的光量,就像是相機裡光圈的關係。

  最後,影像倒映在視網膜上,這個呈像的功能就像是相機中的底片,若以數位相機而言,則可類比為儲存設備。

  視網膜上所呈現的內容僅止於捕捉了景象的視覺事實,可謂是「無選擇性的觀看」。在上述的例子中,觀影者看到了女主角的表情、張大嘴的模樣、浴室的大小配置,甚至連女主角的睫毛有幾根都不曾遺漏,在這個階段中,「無選擇性的觀看」並未包括情緒感受及其判讀、看待的態度、物品的材質、整個影像的重點成份,而這些未包括的因子乃是造成觀影者在影像和意識間造成聯結的因素。

  在視網膜的深處有著特化的幾種神經細胞:例如桿狀細胞與錐狀細胞,它們就像是各思其職的員工,每一群都有專責的範圍,有的是負責物體的移動、有的是負責色彩、有的負責質地,科學家們以兔子作為研究樣本,發現其中有「12條」這樣的構造,而在觀影者看影片的同時,視網膜亦不斷地更新所接受到影像、分門別類的將訊息傳給大腦。

  人類的大腦是一個豐富且精巧的組織,大腦皮質是由神經細胞所組成厚約2至6公釐的組織,這薄小的組織尚分為許多區域,和視覺相關的區域則有:感覺聯合區,其負責處理各種感覺訊息,當然也包括視覺在內;視覺聯合區負責處理複雜的視覺訊號;視覺皮質區偵測較為簡單的視訊刺激等。

  到了這個階段,「無選擇性的觀看」所接受到的影像則會開始和觀影者以往的經驗和認知產生聯結,大腦各區域精巧的判斷影片中各個影像所帶出的重點,並引導觀影者推論聯想。在《驚魂計》的例子中,女主角臉上的表情在「無選擇性的觀看」過程時只是一種「表情」或是「臉部的動作」,但此訊號經由大腦的處理之後便得以產生「驚恐」的認知。

  而從「一種表情」到「驚恐」這個意義的產生,共有兩種習得的方法。

  第一種方式是大腦從過往的記憶中去截取類似的資訊(如以往曾看過的圖畫、影片、親身經歷等),來告訴觀影者女主角此時的表情所代表的意義為「驚恐」。

  第二種方式則是大腦裡的記憶資料庫裡沒有任何相關的資訊,而學習系統就會自動學習、紀錄並加以判斷,如從劇情的上下文來判斷出女主角被殺之前的表情所代表的是「驚喜」或「驚恐」,而一旦學習且記憶,那再一次觀看類似的影片,如《1999驚魂計》時,便可精確的抓住女主角的表情所代表的意義。

  雖說視網膜的呈像是完整的視覺事實,但我們的大腦並不會像底片一樣,將在鏡頭內的所有事物完整紀錄下來,這就像在影片的拍攝過程中,總是會錄下比電影所呈現的還要多的片段,而這些片段經過導演的挑選成為觀影者所看到的影片,人類的大腦對於所接受的視覺資訊便猶如電影和拍攝母帶的關係。

  其實,人類的大腦對於記憶可分為「運作記憶」負責處理目前的資訊,「長期記憶」負責處理長時間累積的資訊兩種。

  「運作記憶」負責處理眼前一些短暫的事物,如跟隨電影的發展,觀賞者在當下建立起人物之間的關係、暫時記住戲中人物的名字等;「長期記憶」則是在看完影片一些時日後,當觀影者還能想起有觀影片的細節部份,都屬其中。

  換言之,「運作記憶」能幫助觀影者分析事理和發現影片中的線索,卻不會創造出持久的記憶;「長期記憶」則會把過去的經驗實際儲存在大腦皮質中,以《驚魂計》中的刺殺情節而論,若此情節有實際儲存在觀影者的大腦皮質中,其在它部電影看到「手持刀準備下刺的動作」,便可輕易聯結到殺人等想法,也可更輕鬆的判斷出畫面所要傳達的意義。

  那到底是什麼樣的機制來決定那些部份是「長期記憶」?那些部份是「運作記憶」?

  海馬體是一個狀似海馬的小構造,它藏在大腦之中,擔任著類似守門人的角色,就好像電影導演決定影片中要放進那些片段,那些片段要被捨棄一般。

  這個體積不大的海馬體會根據這些接收的訊息對於觀影者有沒有情感上的意義、和觀影者過去的感知經驗有沒有相關聯,來決定那些畫面有資格進入大腦儲存「長期記憶」的倉庫。一但進入,這些資訊會以獨特的檔案管理系統分門別類的儲存好,以便觀影者在下個接受訊息的時刻能以綿密的聯結型態將儲存的記憶提取。

  而由於這些選擇的基準因人不同而異,故觀影者在觀賞同一部《驚魂計》之後,對於影片內容所記得的重點部份不同、感受不同、解讀不同,但也因為這些不同才造成了個體間的微妙差異。

  從「無選擇性的觀看」到「有意識的解讀」的產生,藉著層層神經訊號傳遞的漫長旅途僅耗不到百萬分之一秒,讓觀影不再是單純的看,同時涵蓋許多的反應和滿足觀影者的再現心理。

  這僅供眨眼的片刻,可就像希區考克把斷面的影像構築成完整的意義那樣珍貴。





入圍2007國科會科普獎決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